财富中国网
您当前位置:财富中国 >> 财经 >> 新闻正文

孙建波:供给侧改革时代如何保卫财富

— 发布 —

2016/4/23 15:00:47

— 编辑 —

财富中国

— 阅读 —

— 来源 —

互联网

— 分享 —

【摘要】改革,是为了继续推动经济增长。考察经济增长的路径,就必须看经济增长的机构。GDP这个词,如今成为全民耳熟能详的一个词。我们要把GDP做个分解。毫无疑问,GDP=产品和服务的数量*单位产品和服务的价值。

要想弄清楚供给侧改革如何投资,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供给侧改革。

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?当前,几乎所有解读中,都表述为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“五大重点任务”。于是也成为社会各界的主要经济工作。甚至,去产能也变成了制定计划关闭产能。于是,供给侧改革,变成了一场新的计划经济执行方式。

1、中国的传统产能相对于全球70亿人口来说过剩了

改革,是为了继续推动经济增长。考察经济增长的路径,就必须看经济增长的机构。GDP这个词,如今成为全民耳熟能详的一个词。我们要把GDP做个分解。毫无疑问,GDP=产品和服务的数量*单位产品和服务的价值。这样看,我们就能够理解中国过去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任务了,要么是数量增长,要么是单位价值的增长。过去30年改革开放,我们实现了数量的快速增长。到如今,我们的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产品数量上。产能过剩要分两个角度来看,一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产能过剩;二是作为本土供给的建筑业的过剩。作为世界工厂的过剩,主要体现在为全球代工的各类产品上。例如:我国2015年生产布匹614亿米,相当于全球70亿人口人均8米;塑料制品771亿公斤,人均11公斤;手机18.2亿台,如果使用寿命按3年计算的话,该产能能够满足全球人均0.78台;空调出货量为1.36亿台,按10年使用寿命的话,能够满足13.6亿个房间的装配需要。这些数据显示,中国已经为全世界制造了足够多的工业品,在产品数量不可能在全球制造中占据更大份额。毫无疑问,这些产能,无论是对于我国13亿人口的消费量来说,还是对于维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贸易地位来说,都已经饱和。

如今的股市,在热炒去产能,哪个行业有去产能的消息了,就热炒这个产业。一句话,错了。去产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虽然说最后活下来的会更具垄断地位,但第一步的阵痛是哪一家都避免不了的。

对于各地的国有企业改革,地方政府也以保护就业为由保护企业,也彻底错了。要保护的不是就业,而是老百姓的生活保障。如果企业不行了,求求你放开企业的职工吧,不要把他们栓在企业中从事原本超级过剩且毫无市场的生产,这样的生产越多,亏损也就越多。最好的做法是直接停工,减少经营性损失,给职工发失业保障补助。我们看到一个2000人的工厂,每年亏损2个亿。如果直接关闭工厂,每个人每年发3万元补贴,也就6000万啊。职工解放出来之后,就能够寻找新的机会。

2、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

虽然从数量上看我国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,从质量上看我国的经济却是空间巨大,因为我国各类产品只获得了代工或基础制造的价值,之上的更多价值被外资占有了。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优质供给的缺失,主要表现为各类产品的高端供给均被国外厂商或品牌控制,从而制约本土产值的增值。例如:洗发水的一线品牌,几乎完全被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垄断;小饼干等零食的品牌也几乎被达能、康师傅(中国台湾)、奥利奥、太平、旺旺(中国台湾)、嘉顿(中国香港)、徐福记(中国台湾)等国际品牌垄断;乘用车行业,尽管自主品牌的销售量占比约为40%,但销售额占比不到10%,且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动机和多来自合资厂商;更有甚者,大卖场也是国际品牌占上风,沃尔玛、家乐福、华润万家三大巨头中欧美品牌占两席。这就意味着,中国GDP仅体现为所生产的基础产品和服务,其上的高附加值,目前被外资所占有。近年来,中国游客疯狂出国采购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产品,正是国内优质供给短缺的集中体现,而非人民不爱国。

3、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词是:新品牌、新科技、新服务

十三五规划提出:“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,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、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。”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段,不是前半段。改革并非要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而恰恰是通过供给侧改革“创造新的需求”。十三五规划中的这句话,实实在在地道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:“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、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”。这里的修饰语,点中了供给侧改革时代的根本发展任务:“不断升级和个性化”。

“不断升级和个性化”,表现在经济和产业当中,就是“新品牌、新科技、新服务”。新品牌,主要表现在生活用品上,中国代工制造了全球大部分基本生活用品,但可怜的是中国企业所获得的价值只是基础制造,更多的品牌价值被外资获得。供给侧改革不是要生产更多的衣服、更多的洗发水、更多的小饼干、更多的手机,而是要让老百姓都用上中国人自己的品牌。改革开放30年,中国在基本生活用品的品牌上基本全军覆没,今后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建设本土品牌体系。新品牌,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个关键。要投资,就要投资能够崛起的本土品牌。

供给侧改革的第二个关键是新科技。在用胶卷的那个时代,由于中国有个乐凯,所以富士与柯达两大品牌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几乎是全球最低的。如今,由于华为、小米等本土厂商的崛起,中国智能手机的销售价格也不再大幅高于全球市场。在庞大的制造业体系里,任何一个领域,只要本土科技上来了,外资厂商在中国的定价立即下降。中国小汽车之所以很贵,是因为本土厂商实在不争气,关税并非根本原因。这是一场关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战争!一项科技,如果我们没有,就必然是被外资厂商攫取巨大的不正当垄断价值。去IOE是这一场战争的典型事件,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拉开大幕:中国本土厂商开始在科技产品和专业服务中崛起。要投资,就要投资这样的科技英雄。

供给侧改革的第三个关键是新服务。如今,不再是欧美大片独占鳌头,本土制造的电影也开始得到认可;也不再是欧美港澳台明星一统天下,本土明星也璀璨登场;本土开发的电子游戏快速成长;本土的金融机构、本土的星级酒店、本土的养身保健、本土的教育、本土的互联网销售,都在快速发展。毫无疑问,服务业是未来GDP中更为重要的要素。就拿金融业来说,曾经,我们每一类金融机构,都要与外资合作才知道如何开展业务,甚至国有企业在A股上市这种完全本土化行政化的事情,都要找个外资投行。格局正在变化,要投资,就要找有前景的本土服务。

4、弱市中的主要任务是保卫财富

在2015年5月份,我们提出,股市继续向上飞,就脱离了估值的束缚,犹如断了线的风筝,飞起来无极限了,但掉下来也必粉身碎骨。其后,在6月份的市场狂热中,我们呼吁:不贪股票的最后一波钱。在7月初的救市行动中,我们看到了降风险才是关键,呼吁:政府把你往岸上拉,千万别赖在水里不走。在市场经过两个月的低位盘整之后,我们看到了长期投资的价值,在9/3阅兵期间呼吁:创业板泡沫已去,机构当深挖价值。

但我们处于一个弱市的时代,并不支撑股市的单边上涨。我们在2016年的元旦献词中重点提示了风险:牛市暂远去。但我们也不应该过度悲观,跌得多了也就必然有反弹机会。1月30日起,我们认为A股会有一轮反弹,但必须注意任何弱市反弹的幅度都不超过20%。这也是我们在上证接近3100点时不断警示风险的原因。

保卫财富第一招:要有定力

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我们处于一个“数量衰退、质量提升”的特殊经济转型期。尤其是数量衰退,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所不曾有的。数量衰退是未来5年的必然趋势,而质量提升确实一个非常缓慢的长期过剩。股市要么吹非理性泡沫,否则就是一个长期弱市,弱市反弹都不会超过20%。所以,今后但凡出现15%左右的反弹,就一定要立即兑现,后面的钱不要挣了,但求安全。然后一定要有耐心,要有定力,等待市场充分调整。这一轮行情中,如果在1月底2月初建仓了,在3月中下旬开始兑现了,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了。可惜的是,我们看到很多人在3月中下旬兑现之后,并没有耐心等待充分调整,而是在4月的高位盘整中又冲进去了。在4月中上旬,我们看到的是春季反弹的延续,这种延续,只是兑现时机的延长,而非建仓时机的延长。

保卫财富第二招:不取火中栗

如今谈起供给侧改革,很多人开始抢煤炭、钢铁、重化工。理由是这些行业中关停并转可能有机会。我劝大家:君子不立危墙之下。这些公司,大部分是要破产的,也许你能碰到在去产能中实现独家垄断的,或许还有被借壳的,但整体是危险的。劝君莫取火中栗!我们不要把资产配置在这些领域。

保卫财富第三招:雪中送炭支持新经济

好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,好产业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投资目标。但如果好公司便宜了,好产业便宜了,乃至没人买了。劝君雪中送炭支持新经济。

股市跌的时候,好公司也跌,因为涨得时候好公司涨得更多,某种意义上透支基本面了。

既然是弱市,就要有定力,要等待市场的充分调整。弱市的特点是,上涨很难超过20%,下跌却很容易达到20%。即便中中庸法则,我们也要从高位往下看到10%以上的调整,才可以逐步介入。这时候,好公司跌得多了,要雪中送炭,支持好公司、新经济。

保卫财富第四招:理财+定投

投资最难的是克服人性,上面三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如果定力不够,要么购买稳健的理财产品;要么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做好基金定投,低位长期建仓,等待未来牛市。

- THE END -
财商世界,富强中国 财富中国是服务于中国商务精英的领先平台,为中国经理人提供全球管理信息,深度报道世界一流企业资讯。同时汇聚国内外著名企业的 信息、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财富新闻。

ICP证号:粤ICP备18093102号     推广联盟QQ:460965656
CopyRight © 财富中国网 caifu-china.cn 复制请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本站名单(数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