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在2022年引进特殊目的收购公司(SPAC)上市机制,可惜首批5家公司挂牌后,自2023年起再无新的申请。诺圻资本创始人兼主席王干文认为,现时SPAC机制吸引力不足,没有人想参与,特别是PIPE(上市后私募)投资门槛仍然非常高,以至发起人完成并购交易(De-SPAC)的时间紧迫,容错空间非常小。他希望,证监会及港交所可进一步降低PIPE投资门槛,允许PIPE投资在完成De-SPAC交易前落实即可。
香港要求SPAC在公布并购交易前,必须落实PIPE投资,做法与美国不同。王干文认为是不合理,希望改为允许PIPE投资在完成De-SPAC交易前落实即可,因为观乎Aquila Acquisition由敲定业务合并协议(BCA)到与目标公司正式合并需时一年多,“投资者没可能未清楚能否合并前,在一年多前就承诺给钱”,而且市场、目标公司财务乃至估值也会有变动。
去年8月,其实证监会及港交所已放宽独立PIPE投资门槛,降至最低5亿元,或按现行规定、即投资额相对SPAC并购目标估值须达特定的百分比,以较低者为准,为期3年。
资深投资者数量宜减至一名
王干文建议上述投资门槛进一步降低至2.5亿元。同时,降低资深投资者数量要求,由原来3家,降至一家。资深投资者的认定资格标准,即资产管理总值或基金规模建议由80亿元,降至20亿元。他称,香港市场对于投资者的保护机制已经非常到位,认为放宽可行。
他补充,发起人在满足PIPE要求时已花费很多时间,导致容错空间不多,比如由阿里巴巴前首席执行官卫哲发起的Vision Deal,项目在未成功取得中证监批准下,想再“变阵”寻找第二个项目已不够时间。他了解到,现在发起人宁愿寻找非中国的公司合并,因为获取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的过程繁复需时,特别是采用VIE架构的公司需要更长时间的审批。
应准散户投资 助改善流动性
另外,现时SPAC在完成并购交易前,只有专业投资者(PI)可参与认购及交易。他提出,应向散户开放投资SPAC,以改善流动性,并建议把首次发售最低集资额由10亿港币,削至5亿至7亿元,让SPAC公司可寻找融资额较小的东南亚项目。
王干文补充,若香港可以调整SPAC机制,仍有发起人及公司愿意参与,而且不少认购美国SPAC的投资者均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,反映有一点需求。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